刘文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荣誉的的背后是26年来累计申报发明专利12项,降本增效13项,完成重大技术革新和工艺优化项目15项,提出并跟踪实施质量改进21项,申报“八小”项目40余项,平均每年实现经济效益400多万元。
徐工35吨级超大吨位装载机“神州第一铲”XC9350
值得一提的是,徐工35吨级超大吨位装载机“神州第一铲”XC9350,这台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庞然大物”,也是经过刘文生严格细致地全面调试合格后,与大众见面的。
徐工大工匠刘文生
时间回到1996年,初入徐工的刘文生发现,学校所学与工作所需相去甚远。从令人眼花缭乱的工具和形态各异、品种繁多的零件中,老师傅总能迅速找到所需。感受到自己与一名合格装配工的巨大差距,刘文生用半年时间反复识记、苦练技能,硬是将装载机每个部位的结构和零件都一一掌握。
徐工大工匠刘文生再登央视的画面
在装配岗位上越干越熟练的刘文生,对进一步提升技能的渴望推动着他,报名参加了2006年调试工人的选拔并顺利通过考核。
刘文生坦言,“作为比较熟练的装配工,我更高的追求就是想到调试岗位上,得到进一步锻炼,提升技能。”
徐工大工匠刘文生
产品调试,让刘文生真正感受到工作强度与压力的双重挑战。在户外一干就是一天,夏天40℃高温下曝晒,冬天顶着刺骨寒风。全车检查不仅在车上,还要钻到设备底部,一台车调试下来,常常是满身油污。
“调试员就像医生给人做体检,检查出设备的各种问题,通过‘调’和‘试’,将故障排除,直到最佳状态。”刘文生任职调试员后,加紧了对机械知识的全面学习,废寝忘食也是常有的事。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刘文生发现调试工作容不得半点儿怠慢和疏忽,现有流程也相对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刘文生通过一次次试验论证,逐渐摸索出“望、闻、问、切”环环相扣的故障排除“四诊法”。
刘文生参加“厦工杯”全国首届工程机械修理职业技能竞赛
2010年,凭借这套创新“四诊法”,刘文生被单位推选参加“厦工杯”全国首届工程机械修理职业技能竞赛,面对来自全国的优秀技能人才,刘文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刘文生参加“厦工杯”全国首届工程机械修理职业技能竞赛
比赛刚开始,刘文生就发现装载机电气设备存在故障。常年处理机械问题的他,电气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都比较薄弱,当时就有些手足无措。
静下心稳住阵脚,刘文生决定先运用“四诊法”解决机械故障,再用余下的时间处理电气问题。经过一遍一遍反复查验,刘文生最终将五处故障点全部解决,斩获第一名的佳绩。
刘文生带领同事和徒弟共同进步
“虽然拿到第一名,在比赛中也清楚看到不足,未来更要努力学习、严格要求,带领同事和徒弟共同进步。希望未来在装载机制造领域,涌现出更多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刘文生获得“徐工大工匠”
刘文生坚守在自己挚爱的岗位,默默奉献,不骄不躁,时刻以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为指引,在生产第一线奋力攻关创新,向着珠峰登顶目标奋勇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