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至今,高空作业平台市场保持着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2016、2017两年又以50%的销量增幅成为工程机械各大类产品中耀眼的明星,是“工程机械市场中唯一的一片蓝海市场”。
进入2018年,中联、徐工再次投入巨额资金、强势布局;不仅是制造商,还有新的设备租赁公司投资数亿元资金进入高空作业平台市场。精英智汇认为,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这种短时间内设备数量规模的几何级增长,将会再次搅动这片“蓝海”。
高空作业平台也是周期性行业
在行业快速增长、租赁商群体快速扩大、大企业争相进入的同时,我们又不禁产生了“水满则溢”的隐忧:高空作业平台的快速增长能保持多长时间?
工程机械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受基建、房地产、矿山等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影响。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中,再次警示全行业要有“周期风险”的概念,没有任何一个市场永远是直线型增长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清晰地知道高空作业平台需求产生的最直接、最有力的驱动力是什么?这种驱动力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只有这样,才可以判定高空作业平台市场的“周期”,深刻把握了“周期”,才能为高空作业平台相关企业提供可持续经营的基础。
在探讨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的驱动力和周期之前,我们先来简单看看日本AWP租赁市场和美国AWP租赁市场的周期情况。
日本和美国的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市场周期性较长,达到10年之久
日本的高空作业平台从导入市场至今约有40年时间,截止到2017年保有量为7万多台。在最近的2011~2017年的7年中,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增长;预计2018年也将继续保持,他们预测高空车市场将乐观持续到2020年。也就是说,日本的高空作业平台保持持续增长的周期将达到10年。
上图数据来源:Jacam Pacific 社长山口正俊先生演讲报告
美国2016年移动式作业平台设备(包含高空作业平台)租赁收入为8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相对应的机队保有量也增长了6%,说明美国市场的设备保有量虽然已经比较庞大,但仍然是一个稳步上升的市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2009年美国移动式作业平台租赁市场跌入低谷,但2010、2011两年又快速增长,之后一直保持平稳,根据预测这种状态也将保持10年之久。
上图数据来源:《IPAF POWERED ACCESS RENTAL MARKET REPORT 2017-GLOBAL REPORT》
从日本和美国来看,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市场的周期性较长,是一个逐步渗透、需求弹性较小的市场。
那么,从2015年开始的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快速增长过程中,需求的真正驱动力是什么,是否也能保持较长周期的增长性呢?
在诸多原因中,建筑业工人数量下降和工资提升是提及最多的原因,它是行业快速发展的充分条件,但非必要条件
从高空作业平台发展变化的节点和周期来看,与国内建筑业工人数量下降、工资水平提升的现状是一致的,这也是中国整体劳动力人口下降,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对各行各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尤其建筑业,工作环境差、工资水平不高且拖欠屡有发生,使本就越来越少的劳动力更多流向了制造业及信息技术、金融、电商等第三产业,推动建筑业产生了更多“设备补人”、“设备换人”的需求空间。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的农民工约有2.8亿人,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占比19.7%、比上一年度下降1.4%。
从上一代(60后、70后)和新生代农民工(80后、90后)的职业选择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更多流向了制造业以及部分第三产业,而建筑业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大幅下降,说明人口红利消失对建筑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说明:上一代农民工指1980 年之前出生的外出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指1980年后出生的外出农民工。
数据来源:中国社科院“新生代农民工研究”课题组,国金证券研究所
国金证券曾以上海建工为例做了测算,证明人工成本的上升对建筑企业利润率影响敏感度很高。假设2014~2016年,上海建工各类土建施工人工费上涨 1%、其他收入和成本不变,其利润(所得税按照平均所得税税率计算)将分别下降 14.31%/8.58%/10.71%。
来源:上海建工公告、国金证券研究所
但是,建筑工人数量减少和收入上涨并不是驱动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快速发展的最直接要素,尤其在最近两三年的快速增长期,从下图中可以看到,建筑工人收入变化和高空作业平台销量的相关性却是比较弱的。
数据来源:“一线建筑工人收入”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分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统计;“高空作业平台销量增长率”来源于行业调研及精英智汇《2015~2017年AWP租赁商经营状况调研报告》
因此,建筑工人数量减少和收入上涨两个要素的叠加对高空作业平台市场的快速增长是一种宏观层面的支持,在实际需求的微观层面并不能支持市场快速形成足够大的需求,不足以促成一个产业的爆发。
“关键事件”的发生,促成了一个产品需求的快速爆发
高空作业平台是一种先进的作业方式,但如果没有需求端的强力拉动,并不能快速形成较大的销量增长,它所经历的增长周期会很长。有非常多的新兴产品,并非产品本身问题,而是缺少了一个“导火索”帮助它快速成为市场的主流;并且,如果没有关键事件的发生,优秀的产品在漫长的自然成长过程中,可能还未迎来需求爆发就已被更高效率、更高性价比的产品所替代。
高空作业平台产品最早应用于造船业,在日本也是因为造船业的大量使用而推广开来。但是,日本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在2011年迎来的大幅增长,则源于“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泄漏)”所带来的灾后重建。
数据来源:2017年10月上海KHL会议中日本金本公司的讲话《Japanese Rental Business:Realization of Continuous Growth》
日本金本公司在2017年上海KHL大会的演讲中专门谈到,在2011年后,金本公司就是受益于灾后重建项目,公司的租赁收入和利润率得以大幅提升。
同样地,西班牙在2008年迎来了建筑业市场的爆发性增长,当年的水泥消耗量占了欧洲26国的25%,当年建设完成了65万套成品住宅、占欧洲26国的28%,由此带动了起重机械的高速增长。
文本框: 数据来源:2018年“IPAF Summit 2018”会议,西班牙GAM公司报告《Challenges for Rental》
现阶段,核心驱动力是中国高端制造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众所周知,2015年是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在这一年获得了50%以上的高速增长,并在接下来的两年中继续保持50%左右的增幅,因为在2015年,它很幸运地踩在了中国几大新兴制造产业发展最快的节点上,包括:
2015年,是以京东方为代表的中国面板制造企业生产线基地开工建设最多的一年,几乎是2014年的两倍;
2015年,是中国高铁站建设最多的年份之一;
2015年,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
北京大兴新国际机场,2015年全面开工;
京东第一个亚洲一号上海物流园在2014年投入运营后,2015~2017年共在北京、广州、沈阳、成都、武汉等地建了近10座高标准物流园;
……
因此,无论是设备对人工替代观念的深入、还是中国对于建筑安全管理重视程度的加深,只是为高空作业平台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长期支持,最终的需求爆发还是得益于以上那些要求高效率建设、高标准建设的高端制造和服务行业。正是这个“风口”促成了高空作业平台市场的快速发展,并且未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扮演“绝对驱动力”的角色。
反观之,无论是显示器、电子厂建设,还是高铁站、物流仓储厂房的建设,以及机场航站楼建设等等,他们的建设要求恰好是高空作业平台的作业优势所在:
第一,高效率。面板生产制造、高铁站建设、电商行业的发展,都要求高效、快速,在这些行业,时间是非常大的成本,一条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建设,如果超过了预定投产时间,产品可能就已成为落后淘汰产品;
第二,高标建设。只有高标建设的厂房、场馆,才会产生大量的、复杂的通风、消防、水电、防腐、装饰等设施的安装要求,会产生要求现场施工洁净度的要求、智能设备建设的要求,一般的厂房建设是不需要的;
第三,高端行业。只有高端制造和服务行业,才能产生高的附加值、高的利润率,对于效率的要求、成本的关注才会更多。
在以上分析中,我们更多关注了“建设市场” ,即在项目建设阶段的设备需求市场。从
国外发展的经验来看,高空作业平台产品作为一种生产工具,要保持较高增速的市场需求,主要还是由“建设市场”推动的,而“非建设市场”是需求的补充和丰富。“建设市场”的需求动力更加快速、活跃。
根据精英智汇调研,预估目前在中国市场保有量中,由“建设市场”拉动的需求约占整体需求的80%左右,由那些维护、保养、修理等“非建设市场”拉动的设备需求占据少数。
因此,从长期来看,由于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和对作业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高空作业平台市场的增长趋势也将是长周期的。在这个过程中,高端制造和服务业的发展决定了高空作业平台市场能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决定了中国市场能否在较短时间内缩小与欧美市场的人均保有量差距。
锁定了这股驱动力,循着这个方向即可研究高空作业平台及租赁市场在中、短期的发展趋势。高空作业平台的高速增长态势能保持多久,我们需要明确地、细致地研究以下五大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增长速度:
第一,中国的电子产业发展。由于智能手机、尤其是国产智能手机全球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拉动了以面板制造业为代表的国产制造品牌的崛起,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数量多、产量大;除此之外,半导体产业也在快速发展中;
第二,新能源汽车业发展,以传统汽车制造品牌和新兴的互联网汽车制造为代表;
第三,高端智能物流业的发展,以京东、阿里菜鸟、普洛斯、万科物流等为代表;
第四,机场和高铁站建设规划;
第五,商业综合体的发展及重大体育赛事。
通过以上产业的研究,以及每个产业对高空作业平台市场需求的贡献率,即可以量化的方式基本确定高空作业平台未来的需求方向和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