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也是我国桥梁从江河走向海洋的历史性第一步。它是上海市跨越杭州湾北部海域通往洋山深水港的跨海长桥,全长32.5公里,采用双向六车道标准建设,设计时速80公里,是国内首次提出100年设计基准期的大桥。
中交三航院是东海大桥三家主要设计单位之一,中交一航局和中交三航局是大桥主要施工单位。大桥于2002年6月26日开工打第一根桩,2005年底与洋山港一期工程同步建成。
东海大桥处于无遮挡的外海,台风、季风、波浪和涌浪数量多强度大,每年受大风影响时间达100天以上,最大浪高达13米,潮差高达5米多,每年不连续的可施工时间仅为180天。在缺少大陆依托的海域中进行工程建设,只能通过船舶、平台等设备在海浪颠簸中开展工作,加之外海施工对结构防腐和耐久性的要求也更高。
在这样的施工环境下,大桥需要打下各类基桩9000多根。其中,陆上段采用直径0.6米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非通航孔除芦潮港侧浅海段采用了部分直径1.2米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外,全桥主要采用直径1.5米钢管桩。最长桩110米,相当于40层楼高,直径2.5米,位于主通航孔斜拉桥处。
一航局承建标段共需打设5697根桩基,作业战线延绵20多公里,虽然一航局是一支常年在海上作业的施工企业,但也面临巨大压力。2002年9月18日,项目沉下第一根桩,直到当年年底,尽管项目团队十分努力,一共也只打了90根桩。施工进度面临巨大挑战,项目部明确提出“拼搏定能成功,效率就是效益”的口号,要求全体职工“只要条件允许,决不能浪费一分一秒”。
有号召,就有行动,一航局建设者的奋斗精神再次被激发。共产党员孙延鹏,在新婚后第13天就到近似孤岛的定位测量台上,充当打桩工程的“眼睛”,没水没电没有人陪他说话,他在这座海上“孤岛”一呆就是数月。上海《新闻晨报》称他为“现代鲁滨逊”,报道中这样写道:“与世隔绝的寂寞与困苦面前,党员的光辉照亮了他的希望。”
2003年3月,项目进入最繁忙的时段。打桩8号船、15号船连创佳绩,其中打桩15号船22小时打桩18根,创下同行业打桩工程速度新纪录。2003年6月、7月,项目实现沉桩600余根,创造了外海沉桩的新纪录。一航局还投入当时号称“水上巨无霸”的全旋打桩起重船“天威号”,填补了我国大型多用途工程船舶的空白,在东海大桥施工中展示了强大威力。由于混凝土现浇量大,一航局还把当时国内最大的混凝土搅拌船“拌和5号”,投入到现场施工中,创造了外海混凝土年产量突破6.5万立方米的新纪录。
在沉桩施工工艺中,一航局自主研发了“海上GPS打桩定位系统”,实施快速定位和打桩船全方位布设错缆的方法,使打桩船一次抛锚驻位即能完成一个桥墩的全部基桩。研发成功的新型分离式活动结构打桩替打,较原替打的使用寿命提高20倍。一次替打打桩达到200至320根,极大提高了打桩效率。
2004年5月22日,一航局提前207天完成海上沉桩任务。2004年8月3日,提前150天完成了承台浇注任务,标志着一航局承建标段全面完工。业主称赞一航局为“筑港建桥精锐”。